“聚焦,凡事可成;散焦,一事無成!”
這是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潛行經營企業30余年得出的“金科玉律”。不聚焦,就等死!
如你所知,劉漢元和他領導下的通威集團曾無限地“聚焦”水產飼料行業,并將自己打造成了全球第一,其中魚飼料更是家喻戶曉,“國內每三條魚中有一條就食用通威飼料。”
十年前,早在水產飼料行業“功成名就”的劉漢元,開始將目標“聚焦”到新能源行業,步步發力、潛心經營,雖歷經跌宕,但漸成氣候。而在2017年,也就是通威成立35周年,其在光伏行業陸續打出一套讓人眼花繚亂的組合拳,53歲的劉漢元在光伏行業進一步“聚焦”,集中布局,集中發力。
如果要形容通威今年在光伏領域的打法,“兇猛”一詞并不為過。
比如,成都二期項目于2月18日開工,僅7個月后,通威太陽能世界首條工業4.0高效電池生產線便正式投產;6月30日,永祥股份樂山5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項目開工;8月10日,通威股份發布公告稱將在包頭市昆都侖區投資80億元建設年產5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項目;9月底,永祥股份包頭5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項目緊鑼密鼓啟動籌建;11月8日,通威太陽能合肥基地10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啟動;11月18日,通威太陽能成都基地10GW高效晶硅電池開工。
也就在2017年,在劉漢元創立通威集團35個年頭,通威股份的市值從200億元上漲至過530億元(后有所收縮),5個月時間增長了近300多億。
“通力合作,威力無窮”,對于通威而言,這似乎是“最好的時代”。如果要概括劉漢元未來3——5年的“野心”?那就是“兩個世界級”:世界級的綠色食品供應商和世界級的綠色能源供應商,營收盡快突破千億級。
兩個聚焦,兩大主戰場!
國企是等死的,民企是干死的!“對于倒下或正面臨危機的這部分企業,很多人是干好了一件事情,他馬上就以為自己能干好十件事情,對什么都躍躍欲試。”——劉漢元
發跡于眉山,成長于成都,壯大于全國,放眼于世界。
步步為營的劉漢元,從來不是一位盲目激進的企業家。
他曾如此談到企業家的動力與運途:“以前說民營企業家是累死的,很多民企老板做好一件事就想做好十件事。你問對不對?也對。這是上進心,是進步的動力、創新的源泉,是企業家精神的表現。可是我們的人力、資源、團隊、管理等等都不一定能夠和企業家想象的空間一樣完美匹配。這就像是開車的時候超越了馬路的狀況,在破爛的公路上面開高速,盲目求大求快就一定人仰馬翻。”
全球營銷大師艾·里斯在《聚焦:決定你企業的未來》一書中提出,只要存在競爭,就沒有任何企業能夠100%地贏得某個市場,所以必須聚焦。作為一家企業集團的掌舵者,劉漢元也多次在企業內部談到“聚焦”對于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性。
十七年前,劉漢元便在《清醒者生存》一文中感慨:國企是等死的,民企是干死的!“對于倒下或正面臨危機的這部分企業,很多人是干好了一件事情,他馬上就以為自己能干好十件事情,對什么都躍躍欲試。”
在通威集團2005年計劃工作會期間,劉漢元強調:“我們產品結構怎樣優化?砍掉三分之一,強化三分之一,然后弱化其中的三分之一,這個工作應該一直做下去。有的不放矢,重點不突出,一定難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只有做專和做精,才能做強和做大。”在2012年股份營銷年會上,劉漢元再次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通過聚焦形成燎原之勢。
2015通威股份科技營銷年會上,劉漢元表示“如果我們把80%的精力聚焦于20%的能夠帶來80%以上價值的事情,我們個人的成就就會大得多,組織效率就會高得多,產品結構就會優化得多,這一定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而在2017年的營銷年會上,劉漢元再次“不厭其煩”地指出要“揚長砍短”。
過去的30多年中,正是持續的“聚焦”,讓通威成為了水產飼料行業的老大。從1982年成立企業,到1992年正式組建集團,再將總部遷移至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都,并在1994年秋走出川西、在全國主要水產養殖區設立一百余家分公司,再到公司上市......一步步,通威通過“聚焦”實現自身了壯大與蛻變。
十年前,通威在積淀了足夠的實力后,開始將“聚焦”的資源瞄準新能源行業,其后的時間里,通威參與并見證了整個光伏產業的跌宕起伏與發展壯大。特別是,通威先后收購樂山永祥股份、合肥賽維太陽能等重大項目,并建立北京漁光一體等終端公司,由此實現了在整個光伏產業上、中、下游全產業鏈的完整布局。
通過大刀闊斧的重組整合,通威近年將集團的太陽能光伏業務合并進入上市公司,形成了“農業(漁業)+光伏新能源”兩大主業的協同發展格局、齊頭并進的經營模式。
通威在新能源領域的決心到底有多大?看一組數據:2017上半年,通威股份光伏產品收入在國內上市的光伏企業中增幅排第一名,達到驚人的576.56%。2017前三季度,通威股份實現營收196.13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5.29億元,同比增幅69.53%。通威股份前三季度籌資活動現金流為5.26億元,經營現金流為16.64億元,負債率47.40%,貨幣資金19.31億元。
?通威股份近年部分經營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通威股份在光伏產業鏈上更是“頻頻出手”,打出了一套兇猛迅捷的光伏組合拳。以劉漢元的風格,企業的發展,必須匹配相應的資源能力,不可能盲目發力。通威2017年在光伏行業迅猛布局,必然是配比了相應的資源和能力。
在劉漢元看來,“魚和熊掌均可兼得”的做法,勢必稀釋資源,分散精力,正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面面俱到”往往一無是處,最終導致企業要么在漫長的戰線上疲于奔命,要么因專業化不足最終被更優秀的競爭對手淘汰出局。”
現在,除了農業,通威要將目光進一步"聚焦"到光伏行業中來.特別是在全球能源清潔化替代的大趨勢下,通威將集中投入更多優質資源,以期加速做到"全球第一".
通威業務版圖到底有多大?粗略統計,截至目前,通威集團共投資了超250家企業,而從2015年開始,通威股份在新能源領域再度發力,兩年多時間投資了超過120家企業,成為其增長的最大的亮點。“通力合作,威力無窮”。大勢所趨,劉漢元顯然謀圖在光伏行業發揮更大的“威力”。
十年積淀:把雞蛋放到光伏的“籃子里”
劉漢元表示:公司正在構建新的“漁光一體”項目能充分發揮土地效益,未來魚塘里疊加新能源發電技術,3—5年就會實現平均3000元/千瓦的發電成本,每度電成本也會繼續降低至0.3元。
十年前,通威開始涉足新能源,2007年,隸屬于永祥股份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成立,計劃建設年產1000噸多晶硅項目;2008年9月,首期多晶硅項目正式投產。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蔓延、歐債危機爆發之后,以出口為主的光伏產業鏈全面受挫,產品售價大幅跳水。2008年2月,通威股份一度以1.9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通威集團與巨星集團合計持有的永祥股份50%股權。而2010年時,永祥股份的這筆資產又被重新轉回了通威集團。
而回到通威集團的永祥股份,多晶硅業務明顯是虧損的。在劉漢元看來,那兩年把永祥的多晶硅業務抓起來沒有太大意義。通威的策略是,在產業低谷時讓永祥先好好調整休憩。企業只有安全地活下去才能迎來新的一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發生了。
2009年多晶硅大幅跌價之后,行業一度一蹶不振,直到2014年才慢慢恢復元氣。永祥股份也在虧損多年之后,再度啟動了四氯化硅冷氫化節能降耗技改項目,第二年即順利投產,產能突破15000噸/年,躍居全國前三。
直到2016年,“飼料大王”通威股份2016年在光伏領域連落三子,促成2016年業績的穩步提升。通威股份在保持原有的飼料及產業鏈業務外,2016年,通過并購重組將光伏新能源板塊納入主營業務體系,形成了“漁業+光伏”兩大主業資源整合、協同發展的經營模式。
2016年初,通威股份先以非公開發行股份方式從控股股東通威集團等手中將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收入賬下。2016年,通威股份重新吸收永祥股份,這時多晶硅業務已脫胎換骨,擁有了1.5萬噸的產能及產量。到2017年6月,該產線也將進一步優化,約投入1.6億元就可提高5000噸產能,從而達到2萬噸的產能規模。
(劉漢元領導下的通威三年時間十一次登上央視《新聞聯播》和《晚間新聞》)
緊接著,下半年,通威股份再度以發行股份方式將通威集團旗下的合肥通威收入囊中。據收購草案顯示,合肥通威賬面價值為8.01億元,評估值為49.84億元,增值率達521.94%。
合肥通威頗有來頭,成立于2010年8月30人的合肥通威前身為合肥賽維,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業從事晶硅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因受到歐美等國對我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以及自身經營不善等方面的影響,2013年前三季度生產經營一度處于停滯狀態。2013年10月,通威集團完成對合肥賽維100%股權的收購,隨即啟動恢復生產工作。
2014年以來,隨著合肥通威32條高效多晶硅電池生產線逐步恢復生產以及產品品質的提升,合肥通威多晶硅電池產銷量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逐步上漲,2014年全年實現晶硅電池銷售量663.10MW。2015年合肥通威再度對公司晶硅電池及組件生產線相應進行了技術改造,合肥通威高效多晶硅電池的產能由1.2GW迅速提升至1.6GW。2015年合肥通威全年實現晶硅電池銷售量158.11MW。2014年、2015年合肥通威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13億元和32.88億元,增長頗為迅速。
收購完上述三家公司后,通威股份“投資馬達”開啟極速運轉。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通威股份“構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合計高達54.97億元,這比通威股份前九年(2007-2015年)總和還要多出9.70億元。
此外,截至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通過審核的光伏發電項目達1000MW,在建項目約620MW,項目儲備規模超過5GW,主要分布在江蘇、廣西、廣東、安徽、內蒙古、遼寧、山東、江西、黑龍江等地。
值得注意的是,通威股份提出的“漁光一體”模式,將水產和光伏新能源兩大主業協同整合、協同發展,逐漸形成了農業、新能源雙主業驅動的上市巨頭。這一模式被通威寄予厚望。
截至2017年6月底通威股份“漁光一體”在建項目
理論上,按通威的估算,全國有4500萬畝池塘,2/3在中東部地區,這些池塘上若都建成光伏電站,就可以和當前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相當,前景廣闊。通威在農村市場深耕三十余年,擁有超過15000家下沉到村鎮的飼料銷售網點,擁有上千萬的忠實用戶。在面對內地光伏與水產兩個行業的發展瓶頸的時候,通威積極發展自身優勢,將兩種跨度非常大的行業進行了有機結合。
按規劃,將結合通威15000余家遍布村鎮的飼料經營網點、上千萬的用戶基礎以及30余年凝心聚力打造的強大品牌影響力,發揮核心競爭優勢集中利用通威在東部及沿海地區占有主要飼料銷售市場資源的優勢,重點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經濟發達、太陽能資源較好且群眾環保意識較強的地區,尤其是針對具備良好安裝條件的農村家庭,大力推廣家庭分布式光伏。
劉漢元今年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正在構建新的“漁光一體”項目能充分發揮土地效益,“未來魚塘里疊加新能源發電技術,3—5年就會實現平均3000元/千瓦的發電成本,每度電成本也會繼續降低至0.3元。”
看準大勢:35歲“兇猛發力”
這意味著,未來3~5年內,隨著合肥、成都兩地項目全部建成,通威太陽能電池產能規模將超過30GW,銷售規模將超過300億元,牢牢穩坐全球太陽能電池片企業的頭把交椅。
十年沉淀后,劉漢元和他的通威在光伏行業兇猛發力。其速度,其規模,在今年的光伏行業里可謂無出其右。
通威在光伏行業的集中發力,源于劉漢元對于產業趨勢的觀察:"中國光伏產業已牢牢占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且在技術、規模、成本上全球領先,從以前的''兩頭在外''到現在很多國家光伏系統、組件依賴中國制造,可以說,中國已經牢牢執住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的牛耳,其影響力甚至超越了中國高鐵在全球的影響力。高鐵改變了人們出行的速度和空間,而以光伏為代表的能源生產消費變革改變了人類一兩百年來“邊污染、邊發展”的老路,能夠真正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劉漢元看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的核心參與者和主要推動力量,具有引領行業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看準趨勢后,便是加速布局,頻頻出拳。
2015年11月18日,通威雙流1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正式開工,2016年6月30日投產,項目僅用 7個月時間建成、當年實現盈利。在產能規模和工程量一倍的情況下,成都二期項目于今年2月18日開工,用7個月的時間建成投產全球首條工業4.0無人電池生產線,又一次刷新了全球行業紀錄。截至今年10月,公司實現連續37個月持續盈利、連續37個月滿產滿銷、連續37個月開工率100%,再一次刷新了光伏行業新紀錄。
今年6月30日,永祥股份5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項目在樂山全面啟動建設。在時隔僅兩個多月的時間里,通威又迅速投入另外一個80億元高純晶硅項目。8月10日,通威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將在包頭市昆都侖區投資80億元建設年產5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新能源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后,公司晶硅產能規模將達到12萬噸,躍升至全球第一集團。
此外,通威股份在高效電池領域也不斷加碼。9月20日,通威太陽能世界首條工業4.0高效電池生產線的正式建成投產;時隔兩個月,通威啟動建設通威太陽能合肥基地10GW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將新增約60條高效單晶電池生產線。隨后,通威股份11月18日再次出擊,通威太陽能成都基地10GW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正式動工建設。
這意味著,未來3~5年內,隨著合肥、成都兩地項目全部建成,通威太陽能電池產能規模將超過30GW,銷售規模將超過300億元,牢牢穩坐全球太陽能電池片企業的頭把交椅。
(在通威集團35周年慶典上,劉漢元主席與嘉賓們登臺,共同為通威太陽能世界首條工業4.0高效電池生產線投產啟動儀式亮燈)
目前,通威太陽能已經形成近6GW電池片產能。通過上述重磅布局,通威太陽能成都、合肥基地合計形成的30GW產能布局,將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通威在電池片領域的世界級龍頭地位。此外,隨著項目的投產,必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為通威打造千億級企業奠定重要的基礎。
隨著此前重組的成功,以及各大項目的穩步推進,通威股份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也愈來愈“高光”。隨著通威在光伏行業的兇猛進擊,通威股份的市值在2017年也實現快速連續上漲,從203億元上漲至9月份的300億元,10月份的400億元,截至11月22日收市,公司總市值超過530億元(后有所收縮),5個月時間增長了近328億元。
未來的通威的何去何從?劉漢元曾對外表示:其實世界上的事情既復雜又簡單,萬變不離其宗,如果我們真正想清楚,未來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五十年,哪里需要我們,哪里我們能夠站穩腳跟,哪里是社會的最大需求,哪里是我們的能耐所在的結合點,我們事實上也就找到了焦點,也就能夠清晰聚焦的目標。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不懼短期挫折,不為誘惑所動,一以貫之、持之以恒、有的放矢,終將達成我們的目標!
在通威35周年媒體見面會上,劉漢元透露了公司近3—5年的目標:主要圍繞三個世界級龍頭投資打造,包括高純晶硅的世界級龍頭;鞏固和提升電池片的世界級龍頭地位;鞏固和提升水產飼料的世界級龍頭地位。——不是簡單的追求規模大,而是要在全球處于絕對的控制和領先地位。
(主要參考資料,致謝:《通威時評:揚長砍短 戰略聚焦》、《強勢漲停!通威投資120億元啟動大項目,市值連續暴漲,直奔500億元!》《成都誕生新的“世界冠軍”,強勢助陣中國光伏,穩坐全球頭把交椅!》《劉漢元:從追趕到超越,中國已牢牢執住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的牛耳》
來源:黑鷹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