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最大的單晶企業隆基股份公布其11月份最新單晶硅片報價,一次性降幅達到0.4元/片,180μm厚度單晶硅片由6元/片降到5.6元/片。
針對大幅調低價格的舉動,業內相關人士表示:“近兩年,國內光伏電站投資企業紛紛選擇更為高效的單晶產品,直接招標為單晶方案的項目越來越多,單晶份額持續攀升,但產能提升速度稍顯滯后。
隨著2017年下半年單晶廠商擴產項目的陸續釋放,目前單晶供給已不存在問題,價格下調在情理之中。”
? 2016年的單多晶較量

需求VS產能
2014年單晶占比5%,2015年15%,2016年27%,2017年上半年36%,全年超過40%基本已成定局。
在需求快速提升的刺激下,主流廠商也都加大了單晶硅片的布局力度。以單晶龍頭廠商為例,隆基2017年同時在建的項目包括:銀川5GW、中寧1GW、云南10GW。中環2017年四期項目,也達到了15GW左右的規模。
這些新增項目,基本都在2017年下半年開始陸續釋放產能,產能釋放節奏是落后于需求增加速度的。因此我們也看到前后兩種不同的價格競爭局面。
上半年多晶硅片價格一路下行,單晶硅片在供不應求的條件下卻保持相對堅挺,與多晶硅片的價差一度拉大。而目前單晶硅片則主動較大幅度降價,以為未來新增產能去擴大市場需求。

金剛線的導入,到底會否讓多晶重新占據優勢?眾說紛紜,未來局面似乎一時間難以看清。
但其實主流企業早已用行動做出了選擇。
2015年,協鑫,寧夏10GW單晶項目(已投產1GW)。
2016年,晶科,新疆3GW單晶項目(2017-2018年陸續投產)。
2016年,阿特斯,內蒙古2GW單晶項目。
2016年,天合,云南5GW單晶項目(與隆基合資)
2017年,晶澳,內蒙古3GW單晶項目。
2017年,協鑫,參股中環股份在建的四期單晶硅棒項目。
顯然,主流廠商不管嘴上怎么說,但紛紛向上游單晶硅片延伸的戰略調整,都是實實在在對未來趨勢的確認。
1)硅片環節——每片成本差距很小
單晶這兩年的降本,并不全是靠金剛線,拉晶技術的顯著升級則是另一半重要因素,不管是投料量、成晶率、提拉速還是耗電量均大幅改善提升。
目前每公斤的拉晶非硅成本已不到50元。與鑄錠非硅成本相比,每片差距0.3-0.4元左右。未來,鑄錠成本已較低,下降空間有限;而拉晶保守還有30%的成本優化空間。
單晶龍頭企業選擇電價更低的云南地區布局(據說當地水電用電成本有望將至1毛多錢),可以降低電力成本,未來單多晶的成本差距只會進一步縮小。
在切片方面,單晶企業率先導入金剛線切割,經過3年多探索,金剛線切片已日臻成熟,而多晶企業則剛剛開始導入,良品率還不夠穩定。設備方面多在原來砂線切片機基礎上改造,性能不如全面導入專用機的單晶企業。
從材料本身特性來看,多晶的金剛線切割水平無論如何優化,都很難和單晶達到一樣的水平,無論是細線化還是薄片化,無論是切割速度還是用線量,以及最終的良品率和出片數,都會比單晶低一個檔次。因此在切片非硅成本方面,單晶會始終領先0.1-0.2元/片的成本優勢。
考慮到單晶電池、組件效率差距拉大,單晶每瓦成本競爭力凸顯出來。
2)電池組件環節——PERC技術拉大組件功率差
除了單晶硅片的技術和成本突破,PERC電池技術更是進一步加大了單晶路線的競爭優勢。
PERC(背鈍化和局部背電極)技術是近年來最具性價比的效率提升手段。與常規電池產線兼容性高,產線改造成本低,效率提升明顯,是未來3-5年內的主流電池技術。
目前主流企業都在加快PERC產能的建設,預計2017年底PERC產能將達到20GW。
但是由于單多晶硅片材料性質的不同,應用PERC技術,單晶電池效率可以提高1-1.2個百分點。多晶即使疊加黑硅技術只能提高0.6-0.8個百分點,導致單多晶組件功率差進一步拉大。因此PERC產能的建設大部分都采用了單晶路線。
同時在PERC電池的初始衰減問題上,單晶已完全解決并量產應用,單晶PERC企業可承諾首年不高于2%的衰減率。根據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王文靜的報告,多晶PERC衰減不完全是由于硼氧因素引起,衰減機理尚不十分明確。
隨著PERC產品在未來的規模化量產和應用,將進一步加大單晶路線的競爭優勢。
根據新聞報道,通威等電池企業主動將單晶電池和多晶電池價格調成一致,假設單多晶電池毛利率一樣,每瓦單多晶電池成本則基本一致。
通威是國內太陽能電池行業的標桿企業,9月電池產能已達5.4GW,?其中成都新建的雙流3GW電池項目均是單晶電池,這是一個風向標。
單晶產能急劇擴大,未來份額將加速提升
晶科、協鑫、阿特斯等企業,也無一例外不在謀求建立或擴大單晶硅片的產能,促使整個行業的單晶產能快速擴大。根據各家的擴產情況,到2018年底,行業單晶硅片產能將達到60GW。
縱觀未來,單晶產品基于自身較強競爭力,和單晶產能急劇擴張的前提下,可以預見未來單多晶產品價差將不斷縮小,很難再擴大。
來源: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