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尚未得知下調幅度,但2018年光伏補貼下調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有消息稱,2018年1月1日起,分布式補貼很有可能從0.42元/KWh下降到0.32元/KWh,那么光伏補貼真的會帶來毀滅性打擊嗎?比光伏補貼下調可怕的多的是什么?
政企博弈實現平價上網
光伏補貼下調的本質
近期許多人向Solarbe索比光伏網和筆者詢問如何看待補貼下調后的市場。在這里筆者想說:對于光伏企業尤其是電站投資者和經銷商來說,中國光伏補貼下調其實不值得憂慮。
因為:政府不蠢。
完全沒必要憂慮補貼的下調幅度,不要低估能源局對光伏行業的了解和中國政府對光伏產業的看重。
從能源局這幾年的政策來看,一開始對于路條的打擊過度(通過限制路條打擊腐敗的行為其實不可取。)和對于分布式萌芽期的過分樂觀(沒有想明白地面電站B2B和分布式B2C實際上是兩個不同行業,成本過高的時候沒有留出中間渠道商的利潤。),但隨后的政策調整,到領跑者等項目的推動,能源局的政策思路越來越清洗,手段也越來越舉重若輕。

▼說得直白點:在光伏行業擺脫補貼之前,政府會讓企業賺錢,但不會有暴利。
所以光伏補貼政策會隨著成本下降逐步下調,讓光伏企業能夠生存發展的同時,也必須有降低發電成本的緊迫感。政府始終會控制企業的利潤率。這種博弈是良性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將會根據光伏行業成本下降的速度,制定一個終端光伏企業只有微利的補貼價格,隨后一直兩個月的時間,通過整個產業鏈消化這個壓力,實現平衡。所以也有不少投資企業并不急于搶“1230”之類的日期而付出過高的成本,而是只做最適合自己目前能做的項目,這在分布式項目中尤為明顯。
按季度下調補貼的亂政
是否會出現?
唯一可慮的是有媒體稱,光伏補貼政策可能三個月下調一次。

光伏發電發展有其客觀規律,項目周期較長,同時目前各環節的利潤率并不高,歷次光伏企業利潤上升幾乎都是通過成本下降實現的。
而歷史上國際的幾次頻繁的大規模光伏補貼下調是由于行業發展初期政策制定不合理(如西班牙是沒有考慮德國和西班牙光伏不同而簡單復制了過高的補貼電價導致市場爆發后萎靡。),或者是由于市場出現重大事件(如2009年多晶硅價格大跳水。),當時德國市場也是三個月削減一次補貼,連續三次之后差點毀滅了這個行業,曾經全球最大的德國光伏組件企業Q-cells后來被韓華收購,德國的光伏設備業也受損嚴重,Centrotherm等一大批國際光伏設備廠商也紛紛宣布破產。這是政企博弈的反面典型。
▼歐洲光伏政策之所以如此變動:
而另一方面,德國光伏制造日益式微,可再生能源比例增長迅猛,達到此前發展預期,行業震蕩除對少數幾個企業影響巨大之外,對于本國來說,相當于減輕了負擔。
▼而這兩點對于中國光伏行業來說都不存在:中國光伏規模化發展的時機很好,從2013年確立上網電價以來,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40%左右,穩步快速;其二中國光伏制造業遙遙領先,與其它國家依賴進口完全不同。
所以,2018
下期預告:光伏的2018(二):單多晶生死大戰會于明年上演嗎?
我們將通過波音和洛克希德的故事來揭示光伏市場的殘酷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