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印發了“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的通知,201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中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5.8%,比2010年提高2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降至76%,比2010年降低8個百分點。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發電合計新增裝機192萬千瓦,達到227萬千瓦。
以下為涉及光伏產業內容:
能源結構調整成效顯著。201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中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5.8%,比2010年提高2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降至76%,比2010年降低8個百分點。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發電合計新增裝機192萬千瓦,達到227萬千瓦;燃料乙醇新增產能30萬噸/年,達到80萬噸/年。五年關停小火電機組256萬千瓦,全省火電裝機中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比達到83%,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比達到50%。五年關閉退出小煤礦320余處、淘汰落后產能4600萬噸,煤礦開發秩序進一步規范。
能源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全省骨干煤炭企業煤礦采、掘機械化程度達到85%、88%,分別比2010年提高14個百分點和9個百分點,自動化綜采技術逐步推廣應用。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廣泛應用,超低排放技術推廣應用步伐加快。鄭州、鶴壁市配電自動化系統投入運行,18個市基本建成智能電網調度支持系統。三門峽上渠風電場全部使用國內陸地單機容量最大的3兆瓦機組;安陽內黃125兆瓦農光互補光伏電站建成投產。特高壓、智能電網、電動汽車充換電、新能源接入、纖維乙醇成套工藝等領域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大采高綜采液壓支架、輕便鉆機等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能源革命加快推進。國家將能源工作納入到經濟工作全局加以考量,明確我國能源發展要推進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四個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風電、光伏等新興能源技術進步和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發電成本持續下降;燃煤機組超低排放等傳統能源清潔利用技術取得突破。這些都為我省加快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能源健康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推動太陽能利用快速發展。積極推進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公共設施及商業建筑屋頂和個人家庭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鼓勵全部自發自用的地面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及保護生態前提下,有序推進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建設,積極實施光伏扶貧工程,探索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綜合治理等發展新模式,提高光伏發電綜合示范效應。鼓勵建筑物配套建設公用太陽能熱水系統,提高太陽能熱利用普及率。“十三五”期間新增光伏發電裝機300萬千瓦,累計達到350萬千瓦。新增太陽能熱利用集熱面積800萬平方米,累計達到2000萬平方米。
提升農村用電水平。持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高終端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加快扭轉農網發展滯后局面,改善農村用電條件,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用電需求。到2020年,全省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基本覆蓋所有鄉鎮,村村通動力電,10千伏戶均配變容量實現翻番,農村供電可靠率達到99.897%,綜合電壓合格率達到99.31%,戶均配電容量達到2.5千伏安,平原地區農田機井全部通電。鼓勵因地制宜建設光伏、風電、小水電等多種形式的分布式電源,開展微電網建設試點。
打造安全高效智能化的電力系統。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提升智能化調度水平,保障電網安全穩定經濟運行。進一步加強需求側管理,在重點用能行業開展“能效電廠”試點,堅持實施峰谷分時電價政策,探索建立可中斷電價制度和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化機制,提高系統運行效率。研究配套調峰成本合理補償機制,充分發揮抽水蓄能電站調峰作用,挖掘燃煤機組調峰能力,推動儲能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增強電網消納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能力。加快建立電力交易市場,開展網上交易試點,促進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推進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以產業集聚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為依托,堅持系統優化,因地制宜、統籌開發、互補利用傳統能源和新能源,構建多能互補、高效協調的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實施傳統能源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等能源的協同開發利用,優化布局電力、燃氣、熱力、供冷、供水管廊等基礎設施,通過天然氣熱電冷三聯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網等方式實現多能互補和協同供應,為用戶提供高效智能的能源供應和相關增值服務,同時實施能源需求側管理,推動能源就地清潔生產和就近消納,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實施供能系統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改造,加強余熱、余壓以及工業副產品、生活垃圾等能源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