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87.41GW,同比增長60.3%,再創歷史新高,光伏企業業績也水漲船高。春節前已有多達32家光伏企業發布業績預告,涵蓋光伏上下游產業鏈,預計凈利潤為1088億元-1176億元。

硅料企業利潤領先

圖片來源:維科網光伏

硅料企業毫無疑問是2022年的“大贏家”,2022年,硅料價格基本穩定在25萬元/噸以上,下半年更是一度超過30萬元/噸,直到11月才開始下跌,讓頭部企業獲得了豐厚利潤。

通威股份、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三家企業業績均同比大漲,預計凈利潤分別為252億元-272億元、190億元-192億元、不少于130億元,累計利潤已超過570億元。如果加上協鑫科技,硅料“四大天王”總利潤大概率會超過700億元。

硅片企業進入“穩定期”

圖片來源:維科網光伏

硅片企業也毫不示弱,“雙寡頭”隆基綠能和TCL中環利潤增幅均超過60%,考慮到隆基最大營收來源已是光伏組件,因此將其劃分至組件企業。

TCL中環預計凈利潤為66億元-71億元,同比增長63.79%-76.2%,“新玩家”雙良節能預計凈利潤為9.5億元-10.5億元,增幅更是高達206.32%-238.57%。

電池片企業扭虧為盈

圖片來源:維科網光伏

2021年“兩頭受氣”的電池片企業,在2022年也迎來了“反轉”。

愛旭股份預計凈利潤為21.1億元-25.1億元,不僅成功扭虧為盈,還收獲自上市以來的的“最佳業績”。“十倍股”鈞達股份表現也非常不錯,預計凈利潤為6.8億元-7.8億元,旗下子公司捷泰科技電池片出貨量10.72GW(其中P型PERC產品8.85GW,N型TOPCon產品1.87GW),出貨量同比增長88%,貢獻約7.2億元凈利潤。

組件企業“四強爭霸”

圖片來源:維科網光伏

組件企業業績繼續大漲,四大組件企業出貨量均超過40GW,整體差距并不算大,隆基綠能憑借硅片和組件的“雙龍頭”地位,預計凈利潤大幅領先,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增幅較高。2023年將在垂直一體化和降本增效上繼續競爭。

此外,憑借差異化產品“黑組件”在海外市場大受歡迎的橫店東磁,預計凈利潤為15.69億元-17.37億元,增幅為40%-55%。已連續三年虧損的億晶光電,預計凈利潤為1.25億元-1.5億元,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逆變器企業整體表現搶眼

圖片來源:維科網光伏

率先發布業績預告的五家逆變器企業,業績增幅均超過100%,其中陽光電源預計凈利潤32億元-38億元,德業股份和錦浪科技均超過10億元,昱能科技增幅最高,同比增長230%至269%。

2023年,海外市場對儲能產品的需求,將帶動逆變器企業業績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電站企業未來可期

圖片來源:維科網光伏

2022年前三季度,光伏電站企業盈利能力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在四季度硅料價格下滑帶動下,電站企業的成本壓力得到了有效緩解,依然實現了業績增長。

中節能太陽能預計凈利潤為13.25億元-14.25億元,增幅為12.21%-20.68%,芯能科技預計凈利潤為1.7億元-1.9億元,增幅為55%-73%。對于業績增長原因,兩者在公告中都提到了受益于裝機規模增加。

設備企業受益市場增長

圖片來源:維科網光伏

上下游企業持續擴產,帶動了設備企業的業績增長。生產設備龍頭晶盛機電預計凈利潤為27.39億元-30.81億元,增幅為60%-80%。2020年上市的高測股份和奧特維也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前者業績增幅更是高達340.09%-374.83%,遠超2020年和2021年。

輔材企業“有人歡喜有人愁”

圖片來源:維科網光伏

輔材企業則是出現了“有人歡喜有人愁”的場景。美暢股份、銘利達、聚和材料、英杰電氣、歐晶科技、通靈股份等涉及不同輔材的企業,業績均保持增長。其中,美暢股份預計凈利潤最高,為13.8億元-15.3億元,銘利達增幅最高,為169.94%-188.83%。

光伏膠膜企業海優新材和天洋新材利潤卻雙雙下跌。其中,海優新材預計凈利潤為0.7億元-0.9億元,同比下滑64.31%-72.24%,天洋新材預計凈利潤虧損4585萬元-5685萬元,同比下滑142%-152%,由盈轉虧。

光伏銀漿企業帝科股份業績也由盈轉虧,預計凈利潤虧損260萬元-390萬元。其在公告中表示,主要是受到了宏觀環境變動、受行業整體利潤空間縮減等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