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趕上了好社會,我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有收入,真的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你們!我在光伏電站做一些簡單的衛生保潔和管護工作,年終就有一筆不錯的收入。”近日,在嵐縣普明鎮小萬村,郭乃民老人緊緊拉著幫扶責任人的手說。
進入一年之中最為寒冷的三九天,天氣愈發寒冷。光伏管理人員正緊盯著檢測平臺,近景、遠景,逐個查看電站發電是否正常、光伏電站運行數據情況。這是記者在嵐縣光伏扶貧電站運維中心看到的情況。
嵐縣有貧困村11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0940戶、62480人。近年來,為增加貧困村集體收入、保證貧困戶脫貧,嵐縣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創造性地實施光伏產業扶貧工程。截至目前,共建成12個總發電量18MW村級電站,1個30MW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實現年均貧困村每村收益12萬元,助力貧困人口脫貧。
“光伏扶貧不僅開辟了一條新的扶貧渠道,也打破了長久以來‘輸血式’的扶貧模式,由單一的資金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實現了扶貧工作轉型升級。”扶貧開發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光伏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綠色脫貧的重要抓手,具有投入少、見效快、可持續等優點,管理運營好光伏電站、拓寬貧困村集體和貧困戶增收渠道顯得尤其重要。為此,嵐縣實現“四個一”,即一個監測平臺、一支專業化隊伍、一組規范化制度、一套差異化分配辦法,確保了光伏收益最大化。
目前,嵐縣三個光伏扶貧電站覆蓋了全縣112個貧困村、44個非貧困村,根據人口比例,按村實行差異化撥付,實現了村集體破零目標,按照收益分配要求,收益分配全部用于村集體公益性崗位、公益事業、獎勵性補助等支出。如今的嵐縣,已經實現了貧困村光伏扶貧全覆蓋,貧困人口也得到了有效保障,陽光紅利促進了全縣貧困群眾的持續穩定增收,實現了產業扶貧疊加覆蓋,真正建立起了“長期駐村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