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算項目款,就無法結算施工工人工資,工人如何回家過年?
像之前媒體就曾報道過六安市霍邱縣政府,以未完成審計為由,不給企業結算工程款,導致企業資金緊張,拖欠工人工資、設備款和材料款。然而,這并不是個案,全國多個光伏扶貧項目都出現了這一狀況!
早在201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針對“以審計結果作為建設工程竣工結算依據”問題,復函明確:應當予以糾正。
什么是“以審計結果作為建設工程竣工結算依據”?
近年來,北京、上海、山東、江西等多個地區先后出臺了地方性審計條例或審計監督條例,規定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以審計結果作為工程竣工結算依據”,規定“以審計結果作為建設工程竣工結算依據”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國有資產不流失、監督財政資金合理使用。
為什么受到業界反對?
各地出臺了以審計結果作為建設工程竣工結算依據規定后,廣大施工企業反響強烈,呼吁撤銷此規定。因為:
1、損害了自愿、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原則,嚴重損害了施工企業的合法權益。
2、一些政府投資工程的建設單位以等候審計結果為由拖延工程結算時間,進而拖延支付工程款,使施工企業不堪負重,并直接影響對材料、設備供應商及勞務企業的款項結算和支付。
3、通過地方立法強制性地將第三方做出的審計結果作為平等主體之間簽訂的民事合同的價款結算依據,實際上是以行政定價代替市場定價。
4、審計機關和被審計單位之間是一種行政監督關系,審計機關并沒有對具體交易行為進行定價的權力。
事件結果:應當予以糾正!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早在2017年6月,在回復中國建筑業協會《關于對地方性法規中以審計結果作為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竣工結算依據有關規定提出的審查建議的復函》中提出,
地方性法規中直接以審計結果作為竣工結算依據和應當在招標文件中載明或者在合同中約定以審計結果作為竣工結算依據的規定,限制了民事權利,超越了地方立法權限,應當予以糾正。
法工委已將研究意見印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