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局官網“局工作動態”一欄發布了《2018年11月12398能源監管熱線投訴舉報處理情況通報》(以下簡稱《通報》)。

新能源投訴事例增多

《通報》顯示,2018年11月份,國家能源局12398熱線共收到有效信息8153件,環比減少1.19%,同比增加13.17%。

能源新聞網查閱《通報》發現,隨著近年戶用分布式光伏的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訴舉報問題開始抬升。據國家能源局給出的數據顯示,2018年11月收到的有效信息中,電力行業類投訴舉報問題為5970件,占比73.22%。緊隨其后的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業類759件,占比為9.31%。

7起光伏發電典型投訴舉報事項

國家能源局《通報》指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業類的問題主要反映在個別供電企業主動服務意識不夠,未緊密跟蹤光伏發電項目的后續辦理事宜,業務流程閉環落實不到位,導致延誤了申請人的電費結算和補貼的正常發放時間等方面。

據“2018年11月12398熱線典型投訴舉報事項具體處理情況”顯示,在62起典型投訴舉報事項處理情況中,涉及光伏發電事項共7項,占比11.29%。其中,有5起反映的是電費不能及時發放的問題,有2起投訴的問題是因為行政體制僵化,導致用戶未能搶在5月31日前并網發電的問題。

光伏需挪開“五座大山”

這進一步將壓在光伏產業頭上的“五座大山”推向了公眾視線,也引發了促進光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更多思考,更將推進戶用分布式光伏發展政策體系化、行政審批、電費結算系統化等問題推向了前臺。

補貼拖欠、電網接入難、融資難、土地亂收費和棄光限電是壓在中國光伏產業頭上的“五座大山”。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員原研究員王斯成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強調,這些非技術性成本對產業健康發展帶來的制約,不移除這“五座大山”,光伏發電實現平價上網的目標也會前路多艱。

 


 

行政機制僵化困擾多

事實上,國家能源局12398熱線處理的7則光伏發電投訴事例,不止反映了補貼拖欠、電網接入難這兩大非技術性成本阻礙,也從側面反映了個別地方政府思想守舊,電力主管部門行政機制僵化等問題。

遼寧省遼陽市群眾反映的問題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該群眾5月5日申請光伏備案,供電企業卻只在每月25日提供一次備案機會,結果導致6月1日才備案成功,造成無法享受國家補貼。

盡管該群眾的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但如此僵化的辦事機制,出奇低的辦事效率,其給群眾帶來的困擾,后續溝通成本提升,引發群眾對政策的誤讀、曲解等問題,仍對戶用分布式光伏未來的發展帶來不小挑戰。可見,戶用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不僅要解決欠補、并網難、農村電網的容配比等瓶頸,更需要對行政審批、審核、辦事機制方面“做手術”。

政策脫節需重視

從政策導向上看,國家高層、能源主管部門多次表態,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決心從未動搖。同時,在深入踐行綠色發展、全面推進能源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大背景下,在光伏產業大省江蘇、浙江和江西等省的示范帶動下,全國各省市(區)對光伏等新能源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有條件的省份更是將光伏作為重點扶持發展新興產業之一。

然而,長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懶政、怠政慣性思維,導致了個別地方政府、電力主管部門在政策執行、落實層面會出現部分鏈條存在脫節的情況,進而形成類似“好心辦錯事,好政策不起效”的尷尬。針對這一現象,單靠12389熱線投訴顯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是推進光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前提,建立立體式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是產業行穩致遠的基石,對落后的行政機制進行革故鼎新則是產業繁榮的保障。當下,能源央企與地方政府二元并立,各管一片的行政結構,在電網、發電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樹立了一道“柏林墻”,進而政策的傳遞到市場存在滯后的情況。

改革兩手抓

很顯然,解決這一問題一定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一方面大力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加快政企分離的進程;另一方面,則要繼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強化能源作為商品服務的角色定位。

以戶用分布式光伏為例,在戶用與工商業指標單獨管理的基礎上,著手戶用分布式電站管理辦法的制訂,以政策、法規的形式予以落地執行。同時,對用戶建光伏電站的備案、審核、并網、電費發放等各個環節諸多細節問題進行細化,以法規、條文的方式加以推進,全方位提高發電、電網企業的電力服務意識,對相關工作人員實施流程化的管理機制。

若此,至少群眾打12389投訴光伏電站的問題就會少了,而戶用分布式以點帶面,拉動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場景也會躍然紙上。被譽為上帝的消費者交電費實行的是上大租、預繳制,而光伏電站并網、電費發放采取的是定額制、定時制,解決電力供求兩端的“主客易位”問題事乎不止關系著光伏的發展!

附:2018年11月7起光伏發電典型投訴舉報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