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不少光伏人眼中,億晶光電似乎是一家具有“低調神秘”傳奇色彩的企業,但它身上也有很多耀眼的標簽例如: A股上市公司、首批PERC電池量產制造商 、工信部首批綠色制造體系示范企業、首張雙面“領跑者”證書獲得者等等。其在平時卻很少顯山露水,甚至低調至讓人險些忘卻。


在這個競爭殘酷而又風云變幻的光伏市場中,億晶光電這么多年是怎樣堅持穩舵運營的呢?帶著疑問,光伏測試網記者一行來到了位于常州市金壇區的億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期揭開其神秘面紗之一角。

秘訣1:敢為人先,有備無患

“相比其他A股光伏上市企業,億晶光電確實在業內以低調聞名。從產業鏈來講,我們作為一家典型的垂直一體化公司,涉足的光伏領域頗多,包括晶棒拉制、硅片切割、電池、組件生產和終端光伏電站。公司目前業務主要集中在光伏組件及光伏電站領域,上游加工制造環節主要服務于自身組件生產配套,那么,電池生產就成為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 常州億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偉忠先生向記者介紹道。


常州億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偉忠先生

2013年,當行業里其他光伏企業對于研究PERC技術處于觀望狀態的時候,億晶光電就已經選擇PERC技術為公司主要研發技術路線,到如今公司PERC電池產能達100%,也成為了國內光伏行業中首批實現高效PERC電池大量投產的公司之一,億晶光電所體現出這種前瞻性的市場戰略是業內少有的。如何在量產和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姚總如是說:“2014年,公司從荷蘭、德國引進ALD設備以及激光設備進行進一步的PERC電池研發,后來將國內最早的一臺批量化ALD量產設備搬到億晶光電的現場進行中試。對于PERC電池設備的選型和評估億晶光電一直都是勇于嘗新,但又保持謹慎、穩健的心態。無論是國產設備或者進口設備在進入廠房之前都需要進行一番評估,在堅持“自動化、高效化”的發展趨勢目標下擇優,進而保證產品質量穩定。除了PERC電池,像N型、HIT、多主柵、TOPCon 等先進技術路線皆按內部開發計劃逐步進行,在成本與效率符合市場期待下推出。”


秘訣二:時效為王,客戶至上

“保質守時”是對組件廠家最基本的要求,但卻并不容易,特別是面對交貨量大的情況時,那么億晶光電在這方面又有哪些訣竅呢?

相關負責人孔海霞副總經理笑稱:“總是剛平復好激動心情之后,又要被及時交貨的壓力給 ’折磨’,但卻難不倒我們。面對訂單,億晶光電在‘效率滿足生產需求,產量滿足進度需求’的前提下,只接與產能匹配的訂單,從不急功近利。億晶團隊扁平化的管理、快速的指令響應、高速高效的生產模式等使得整個過程安心可靠……”

說到這里孔總回憶到:“2008年億晶接到新疆的一個組件訂單,在交貨過程中,遇到大雪封山,為了保證貨能按照約定時間到位,億晶團隊及時協調商量解決方案,采取了多發車、安裝防滑鏈等措施,克服天氣惡劣、路況艱難等困難,盡管運費相比平常高出了一些,但是在收到客戶感謝錦旗的那一刻,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億晶真正的用行動去落實承諾而非僅是紙上談談或者嘴上說說。跟蹤服務,注重細節,這是億晶光電立足行業的秘訣之一”

秘訣三:追求高效,量產質勝

億晶光電早在2015年就憑借高可靠、高轉換效率以及優秀的產品品質,成為首批通過認證的“領跑者”之一,雙面組件批量進入市場的首張領跑認證證書(一級)也由億晶光電于今年斬獲,對此姚總表示,“證書的頒發是對億晶光電技術儲備以及量產化生產的肯定。新的首張雙面組件認證證書只是開始,期待未來億晶還會有更多的首張、首個、首次。當然億晶所談的首張、首個和首次,都是可以批量化生產的,實戰性比較強的,而不只是實驗室里的一個樣品。”

榮譽的背后是億晶整個團隊齊心協力的結果。對此億晶光電技術副總監安全長博士感慨到,客戶在選擇組件時要求滿足領跑者標準,這與億晶當初在做領跑者認證方面的想法是契合的。同時,億晶光電組件效率、速度能夠領跑其他企業,也是公司高度重視、客戶迫切要求的綜合結果,更是對公司前期工作和領跑者認證成績的側面肯定。


“領跑者”證書


“領跑者”一級標識

記者了解到,獲得首張雙面電池組件效率一級領跑認證證書獲獎的組件為“Janus IV“,此產品綜合采用“雙面+PERC+SE+半片+雙玻”多種前沿光伏技術,綜合效率超過410W,正面功率達385W,組件效率20.66%,該類產品目前已在8月份白城領跑者基地電站中投入使用。

“未來幾年這樣的技術綜合路線可能會達到最佳性價比效果。當然,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選的任何技術路線都是有風險的,從目前效果來看,公司在2013年即初選PERC技術作為主要研發技術路線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安博士補充道。

秘訣4:運籌帷幄,踐行智造

“一基兩翼三高地”先進的發展戰略宗旨是億晶光電近幾年發展的指向標。

據介紹,“一基兩翼三高地”戰略提出最早是因當時歐美雙反,光伏行業瞬間進入寒冬,行業前景變得撲朔迷離。對于此,億晶光電董事長帶領全體高管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共商破冰大計。經反復討論,達成如下主要共識:

1. 材料的成本在未來會受到很多的制約,降本和增效兩方向中,增效不容忽視。公司希望效率的提升不僅是0.1%的緩慢型提升,而是0.5%、1%的飛躍式提升,進而提出“增效降本并重,以高效技術為核心”的方針。

2. 公司認為智能制造在行業未來一定會大放異彩,且光伏為環保型產業,是為綠水青山而運行。所以“兩翼”指代的是智能制造和綠色生產。

3.公司若要長期持續穩定運行,一定要從技術、生產、市場三個高地來把握未來行業市場需求,并適時積極調整,以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如此,“一基兩翼三高地”這個相對比較立體的雛形初現。


實際上,早在2010年,億晶光電即已初探智能制造之路,建立了全球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組件生產線,設計產能600MW。2011年上半年完成安裝調試,創造了當時組件生產線“自動化程度最高和產能最大”的世界紀錄。



受益于自動化生產,億晶光電對優化整個系統流程,提高其中的自動化水平及生產效率方面尤為關注。通過自動化帶來的改變,多維度挖掘生產過程中的有效價值,提升產業鏈的供給效率,實現光伏產品智能制造真正意義上的降本提效。“只要夠努力,天意眷顧你。”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由于前期的遠景規劃和公司的齊心協力,同年億晶光電成功入選首批“江蘇省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和“工信部綠色制造體系示范企業”。

秘訣5:不忘初心,行穩致遠

“5.31”政策后光伏行業瞬間入冬,而2018年11月能源局的利好座談會讓光伏人感受到絲絲暖意。面對行業政策的“夏涼冬暖”、瞬息萬變,億晶光電又如何看待和應對的呢?

姚總說到:“光伏之路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這其中遇到的景致我們要保持一個樂觀的態度,欣賞而非抱怨,不能因為這些‘景致’變得盲目,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產能布局,不能盲目擴產也不能完全不擴產,如果太過盲目,后面的情況也會出現很多變數和風險,穩舵路線仍是堅持穩中求進的狀態,將現有的產能技術發揮好,公司整體更上層樓。此外,光伏行業一直都在進行技術升級,產品改造,朝著平價上網這個共同目標邁進,億晶亦如是。“

小結

“低調不失腔調,務實追求高效”這是記者此次億晶之行的切身感受。返程時記者心中影像依然清晰可辨:公司車間運轉不停的設備,公司屋頂默默發電的光伏電站,一片踏實祥和,卻又充滿奮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