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描述,2008年金融危機時,行業內很緊張、很心慌;到了2011年到2013年歐美“雙反”,行業悲觀得“好像沒有明天了”一樣;而到了2018年,面對貿易摩擦的升溫,企業在經營管理和財務運作上都更加成熟,應對也更加從容。
記者梳理發現,光伏企業主要通過海外布局產能、出口市場“去中心化”等策略挺過危機。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年三季度,我國光伏產品累計出口約1400億美元。該協會還預計,今年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出口量預計可創新高。
而在“531”新政影響下,國內企業將電站開發、EPC、運營服務、儲能業務等向海外拓展布局,行業正掀起新一輪“走出去”熱潮。
對美出口占比銳減九成
過去十年的海外布局顯示,中國光伏企業容易扎堆,出口額激增,遭遇“雙反”,而后退出。
目前,全球光伏主要市場歐盟、美國、印度都曾對我國發起貿易摩擦案件。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歐盟2012年開始就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了“雙反”調查,2013年起開始征收高額關稅。直到今年9月3日,歐盟對華“雙反”措施、中歐光伏最低價格承諾協議(MIP)才結束。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起至今,光伏組件出口歐盟數量不斷下滑,2017年降至2013年的兩成,占總出口比重僅3.9%。
2011年和2014年,美國曾分別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兩次“雙反”調查。2018年確認通過201條款,對全球光伏電池片組件額外征收30%的關稅,針對中國的產品關稅清單中包含光伏設備。
CPIA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對美國的光伏組件出口僅為2733萬美元,在106.7億美元的光伏組件總出口額中占0.26%,同比銳減90%以上。
印度則曾在2012年、2017年兩次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今年7月印度光伏保障措施案作出裁決,貿易救濟總局建議征收兩年保障措施稅,第一年征收25%,次年上半年征收20%,下半年征收15%。
來自主要光伏市場的貿易摩擦,迫使中國企業在海外布局產能。11月22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在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介紹,超過20家中國光伏企業通過合資并購、投資等方式在海外布局產能,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
電池片、組件的海外產能三年增長150%以上,硅片、逆變器、光伏玻璃等配套產品產能海外布局也開始增多。
同時,對外出口市場逐漸形成了以新興市場為主的“遍地開花”局面。CPIA數據顯示,光伏產品出口市場集中度持續下降。今年前10月,組件出口總額中,印度占15.8%,日本占14.0%,澳大利亞占10.7%,墨西哥占10.4%,烏克蘭占4.3%。
瞄準新興市場
記者了解到,光伏行業正掀起新一輪“走出去”熱潮。
這輪熱潮的特點是海外布局的領域更加豐富,包括電站開發、EPC、運營服務、儲能業務等。
陽光電源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陽光電源就向日本輸送了首批儲能設備,截至目前公司全球累計參與儲能項目超過650個。今年上半年,陽光電源儲能業務先后拿下歐洲、北美、日本等海外市場多個數十兆瓦時大單。
正泰集團旗下的正泰新能源,2009年投資國外電站,先后在北美、歐洲、南非以及印度、泰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投資建立了幾十座海外光伏地面電站。
今年11月,正泰新能源在荷蘭建設的一座15兆瓦太陽能電站已完工。
正泰新能源董事長仇展煒向記者表示,公司非常注重風險控制,海外投資大部分在荷蘭、韓國等發達國家。他提醒,海外投資一定要摸清當地的政治不確定性,注意利率、匯率等金融風險。
市場方面,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向記者表示,明年公司海外市場的比例將增加,主要是東南亞、歐洲、印度。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貴清分析稱,歐盟“雙反”措施終止將扭轉歐盟出口下跌勢頭,明年預計將開始回升。曹仁賢則表示,印度政策調整后,印度市場明年預計好轉。
新興市場方面,王貴清稱,墨西哥將帶動拉美市場增長,中東、北非地區市場“多點開花”,澳大利亞、韓國市場將保持穩定增長。“光伏企業對新興市場應提早布局,如智利等國家與全球五十多個國家都有自由貿易區,企業可以利用自由貿易區的概念,規避‘雙反’的風險。”
此外,王貴清還建議,優秀EPC企業和全球優秀光伏制造商是極具競爭力的組合,央企、私企應發揮優勢互補共同出海。
光伏企業還應堅持技術優先。王貴清稱,目前通過雙玻高效組件集成跟蹤支架在部分地方已實現平價上網,鼓勵項目招標采用高效技術產品,從根本上杜絕惡性低價競爭現象。
此外,他表示光伏企業可將自身發展與“一帶一路”倡議融合,加大在“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開拓腳步。“商務部、行業協會與光伏企業可以協同配合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共同促進光伏行業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