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31以來,國內硅片價格呈現“斷崖式”的下跌,截止到10月,國內單多晶硅片價格跌幅均超過25%,近期硅片產量也呈現下行趨勢。作為光伏產業鏈重要環節,硅片反映了行業發展的態勢,一直受到業內密切關注。在量價同向的行情下,集邦咨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集邦新能源網(EnergyTrend)就國內2018年硅片發展態勢進行回顧。

一、國內硅片市場分析

1. 國內硅片產能、產量情況

 


 

根據中國光伏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硅片產量達到105.5GW,中國占比達到83%。中國硅片產能達到122.3GW,實際產量為87.6GW,約為188億片,同比增長39%。

2018年1-9月,我國硅片產量約63.3GW,同比增長2.1%;其中,上半年硅片產量超過50GW,增長約39%。

 


 

2015-2018年的上半年,國內硅片產量平均增幅都在20%以上,擴產勢頭有增無減。從各龍頭企業來看,今年1月,隆基股份規劃在2017年底單晶硅片產能15GW的基礎上,力爭在2018年將產能提升至28GW;中環股份則表示將在2018年底,實現硅片產能23GW;同時,保利協鑫2017年財報顯示,全年硅片產量已達到24GW。據硅業分會統計,上半年保利協鑫、隆基、晶科、中環、榮德五家硅片企業產量30GW左右,占比接近60%。而預期全年前五家的市場份額有望突破65%。

目前,硅片環節正處于產業轉型的重要時期,以隆基、中環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正在云南、內蒙等地布局硅片產線。同時,為了保證其原料供應,這些企業正與多晶硅相關龍頭企業也進行強強聯合或長期戰略合作,包括隆基與通威、中環與協鑫的戰略合作投資、隆基與新特、大全、OCI等長期采購合作等。這將有利于整個產業長期保持穩定健康發展,快速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2.單晶產能/多晶產能狀況

 


 

近年來,受下游電池技術和市場影響,單晶硅片需求持續增長,單多晶產能市占比從2015年的2:8變為2017年的3:7。預計2018年,單晶硅片產能的占長比將超過40%,到2020年單晶硅片產能占比逼近50%。

自531以來,受政策調控和市場緊縮的影響,單多晶企業產量都不同程度的下降,硅片生產都未達到滿產狀態。據光伏協會統計,今年9月硅片產量環比降低6.51%,其中,單晶硅片產量環比降低3.3%;多晶硅片環比降低11.3%。多晶硅片產量占比48.6%,環比降低2.1個百分點。9月單月產能利用率65.2%,環比降低2.4個百分點。

此外,隨著光伏市場不斷發展,未來單晶硅片市占比會逐漸與多晶硅片持平,高效電池的市場占比率也將不斷擴大,效能較P型更高的N型硅片日益受到光伏企業的關注。

3.單晶/多晶硅片價格走勢

 


 

 


 

2018年以來,硅片價格持續下跌,截止到10月24日,多晶硅片和單晶硅片均價分別從年初的4.58元/片和5.25元/片下跌至2.12元/片和3.1元/片,其跌幅分別為46.2%和41%,特別是6月份以來(多晶3.0元/片和單晶4.2元/片),其跌幅分別達到29.3%和26.1%。單多晶的價差從年初的0.67元/片擴大至531時期的1.2元/片,再到10月份縮小到0.98元/片。

集邦新能源網EnergyTrend分析師曹君如指出,硅片價格今年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崩盤有三大原因:第一,硅片與上游的多晶硅料存在擴產計劃。第二,供給增加有助于提升供貨能力并壓低價格,單晶陣營相對有更多利潤空間可釋出。第三,531造成市場急凍,加速硅片降價。2017下半年時,單晶用硅料與單晶硅片供貨能力仍不如多晶,因此必須跟隨多晶陣營降價以提高性價比。此現象在531之后逆轉,單晶硅片龍頭廠持續釋出利潤來積極搶市,而多晶則幾無利潤,且市場需求疲弱,只能透過控制產出來控管成交價跌幅。到10月底,單、多晶硅片均價的價差進一步縮小,后續市況對多晶而言不容樂觀。

二、單多晶硅片技術現狀

2018年硅片的制造上,CCZ、硼鎵共摻、鑄造單晶等技術快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金剛線切割應用對市場影響最為顯著。據中國光伏協會統計,2017年單晶硅已全面改用金剛線切割,多晶硅片生產仍以砂漿線切片為主。到了2018年,金剛線技術在多晶領域亦在黑硅工藝的成熟下順利普及。金剛線切硅片的占比由2017年的35%提升到2018年的99%,尤其對多晶硅片成本下降有明顯幫助。

隨著金剛線母線直徑及磨粒粒徑的降低,以及硅片厚度下降,每公斤方棒/方碇的出片量將增加。截至2018年單晶方棒出片量62片以上,多晶方錠出片量約為58-60片。在考慮后續硅片薄化的趨勢下,到2020年,單、多晶方錠每公斤出片量至少可較現在提升 3-5 片,屆時,硅片成本將進一步優化。

總體來看,硅片市場仍然是由單晶硅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所決定。單晶硅片份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供給提高與平均價格下降,縮小了單晶硅和多晶硅之間每瓦成本的差距。歐洲、美國及中國光伏領跑者項目對高效組件的需求的增加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