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間,隆基股份從未像現在這么引人注目。

這家企業成立于2000年,于2012年4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601012),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硅棒和硅片制造商。當初的“小個子”企業在李振國、鐘寶申、李文學“三駕馬車”的帶領下,“一輩子差不多就干了一件事”,已迅速成長為年收入沖擊200億級的光伏巨頭。

2016~2017年,隆基股份抓住機遇快速崛起。2018年,以控制規模、降低補貼、推促平價上網為核心基調的光伏“531新政”發布后,幾乎所有的光伏企業都經受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僅來自產業層面,也來自資本市場層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為“龍頭”,隆基股份也概莫能外,甚至“首當其沖”,這場“價值保衛戰”也具有代表意義。

保衛股價

政策的沖擊首先在資本層面呈現。

事實上,“嗅到風險”的部分機構投資者在“531”之前就有所動作。統計發現,早在今年一季度,A股43家光伏上市公司中,有40家企業數以億計股票被投資機構拋售。隆基股份也被減持10975萬股,金額達38.98億元。而新政頒布后6個交易日內在三大資本市場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市值合計蒸發近900億元。到了二季度,26家光伏上市企業中,只有8家公司股票被投資機構增持;剩余的18家光伏公司被投資機構瘋狂減持約7.89億股;平均減持幅度達到43.27%。二季度末持有隆基股份的基金數量為65個,較一季度下降了47.58%。

2015年前,隆基股份的市值徘徊在100億元左右。2016年,隆基市值翻番,當年12月31日,隆基市值為267.25億元。伴隨光伏產業及企業本身的發展,2017年,隆基股份的市值一度超越700億元,12月31日的總市值為726.61億元。2018年1月31日,更是達到767.71億元。新政頒布一個月后,隆基股份的總市值跌至465.93億元;截至8月30日,隆基股份市值進一步降到362.08億元,相比1月末的767.71億元,已跌去一半有余。

面對市值的斷崖式下跌,“531新政”后,隆基股份加強了與投資者的溝通,并在三個層面發起“股價與市值保衛戰”。

在資本市場層面,發布控股股東增持計劃。6月6日,控股股東李振國增持公司股份9.6萬股,買入均價17.27元/股,并計劃自6月7日起未來三個月內繼續增持公司股份,增持股份數量不少于100萬股。同時,公告顯示,控股股東李振國今日增持的股份數量不包含在后續增持計劃股份額度內。6月7日、11日,李振國連續增持37.25萬股、11萬股。

在合作伙伴層面,加強與各路大佬、投資機構的互動溝通。7月3日,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加盛投資董事長董曉栗,陜煤集團董事長楊照乾,新華都集團、白藥集團董事長陳發樹、朱雀投資總監李華輪等人受邀參觀銀川隆基。7月5日,包括李寧體育董事長李寧、雅戈爾集團董事總經理李寒窮、中澤嘉盟投資董事長吳鷹等近30位大佬受邀拜訪隆基股份云南布局的重要基地——保山隆基。

在品牌形象方面,加強與央媒的互動和宣傳。7月23日,隆基邀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臺等40余家中央和各省市媒體調研銀川隆基近年的創新歷程。在此次活動中,隆基表示還將堅持單晶技術創新,不斷釋放產能,繼續做大做強。

保衛市場地位

“531新政”后,隆基股份領導層對外表示,要繼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同時降價與擴張也成為其應對政策與市場突變的一大策略。

早在年初便有專家分析,今年光伏產業價格競爭會較為慘烈。而產業新政的突然降臨,讓光伏全產業鏈上的價格血拼,赤裸裸地展示市場的殘酷:生意就是生意,只有真刀真槍,沒有那么多溫情脈脈。

從2017年10月份至今年4月,光伏產業圍繞產品價格展開的競爭愈發白熱化、公開化。去年10月27日,隆基股份宣布,其所生產的全線單晶硅片調降0.4元/片。2017年12月25日至今,隆基股份已宣布第十次降價。

7月25日,隆基再次下調180μm厚度低阻單晶硅片價格,每片降低0.2元,國內價格降至3.15元,海外價格降至0.395美元。此次價格調整距離上次降價時間僅為一個月。

在過去一個多月里,單晶硅料價格微跌4%,單晶硅片價格下降14%,單晶電池片價格下降22%,單晶組件價格下降19%。從硅片到組件,各個環節單多晶價差迅速縮小。Pvinfolink 8月1日的數據顯示:多晶硅片均價2.5元,單晶硅片均價3.15元,價差0.65。常規單晶組件2.05元/瓦,常規多晶組件2元/瓦,價差0.05元。

伴隨慘烈的價格戰,隆基股份成為光伏行業中風頭最猛的規模擴張者。2018年1月,隆基股份發布的《單晶硅片業務三年(2018-2020)戰略規劃》中,立志要在今年將單晶硅片產能提升至28吉瓦,未來三年,要將單晶硅片產能增加200%。

6月初,隆基股份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新政會對下半年產業鏈價格造成一定的影響,公司擴產計劃是為未來更大范圍的平價上網做準備的,目前沒有下調全年經營目標。

整體而言,“531”之前,產業產能過剩趨勢已極為明顯:2016年底,單晶硅片產能不到20吉瓦,2018年底產能將超過60吉瓦。單晶PERC電池的過剩問題同樣嚴峻:去年底,PERC產能剛突破30吉瓦,還有大量的企業將在2018年擴充單晶PERC電池產能,包括隆基樂葉8吉瓦,晶澳3?4吉瓦,晶科3?4吉瓦,通威2?2.5吉瓦,愛康2.5?3吉瓦等。預計2018年年底,單晶PERC電池產能可能輕松超過45吉瓦。

硅料環節,2018年至少新增11.5萬噸產能。而硅片環節,到2018年底,全球產能超過20吉瓦的企業將增加到三家:保利協鑫、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值得注意的是,后兩家企業都專注于單晶硅片生產,不涉及多晶硅片。

國內市場去年的單晶總產能是41.9吉瓦,今年規劃產能74.5吉瓦,新增產能32.6吉瓦。隆基和中環兩家企業就新增產能28吉瓦,已占國內今年新增單晶產能85%。此外,擴產后,隆基和中環兩家企業的產能就達到48吉瓦,占國內單晶產能64%。

規模的擴張,需要上游材料的支撐。光伏“531”后,隆基股份與多家硅料企業合作,開啟“買買買”模式,以滿足其硅片擴產需求。

根據行業專家的計算:以1千克硅料能切出62片硅片、1片硅片5.2瓦計算,隆基2020年45吉瓦硅片產能每年大約需要14萬噸硅料。而根據硅業分會之前的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的多晶硅產能只有27.7萬噸,加上檢修等因素,全國的產量僅有24.2萬噸。為了保障到2020年實現45吉瓦硅片產能,隆基股份2018年上半年與多家硅料企業簽署了大額多晶硅料采購合同,數量接近25萬噸。

可以預期的是,“531”后市場需求會出現階段性大幅縮減,伴隨隆基股份、中環、通威、協鑫、東方日升等產能擴張,未來單多晶以及單晶之間競爭將愈趨激烈。一些落后產能,甚至部分高效產能都會出現大面積的過剩,行業洗牌必將加速。

保證“不差錢”

要擴產,就需要錢,“531”后隆基股份多次融資。市場愈發關注隆基股份資金壓力問題。

事實上,自2012年上市以來,6年間隆基股份直接融資已達到103.15億元,其中,IPO募資15.75億元,2015?2016年先后2次定增募資共49.40億元,2016年發行10億公司債,隨后2017年發行28億可轉債,2次發債共計38億元。

2017年末,隆基股份貨幣資金顯示有85億元,而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該公司期末貨幣資金為72.18億元,較期初減少約16%,顯然不足以覆蓋上述所有的項目。

為了募集資金,出售擁有穩定現金流的電站就成為首選。7月2日,正泰電器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從隆基股份旗下子公司購買了17個分布式光伏項目公司100%股權,涉及容量106.3兆瓦,股權轉讓總價7.03億元。

在變賣電站資產同時,近日隆基宣布60億的融資意向,其中一半是短期融資券。7月2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擬向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申請注冊發行規模不超過人民幣30億元(含30億元)的長期限含權中期票據(永續債)和不超過人民幣30億元(含30億元)的短期融資券。其中永續債期限為3+N年,短期融資券的期限不超過1年。隆基股份稱,募集資金主要用于公司日常經營、償還金融機構借款及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要求的其他用途。此番60億元的債務融資規模可觀,相當于隆基此前累計直接融資額的60%。

8月3日晚間,隆基股份發布公告,宣布將通過配股的方式募集總額不超過39億元的資金,分別用于寧夏樂葉年產5吉瓦高效單晶電池項目(下稱寧夏項目)、滁州樂葉年產5吉瓦高效單晶組件項目(下稱滁州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公告顯示,寧夏項目、滁州項目投資總額分別為30.50億元、22.62億元,本次募資中絕大部分資金將投入到寧夏項目中,投入資金為25.40億元。根據隆基股份的配股方案,其配股數量總計不超過8.38億股,可算出每股的配售價格最低約為4.65元。而截至8月6日,隆基股價報收13.39元/股,配股折價率達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