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新政以后,光伏行業遭遇重挫。光伏產業鏈究竟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光伏企業應如何積極應對、未來的光伏產業將何去何從等等問題成為光伏人備受關注的焦點話題。部分光伏專業分析人士也紛紛發表觀點,國際能源網/光伏頭條在此將Solarwit治雨對于531新政調研的文章整理呈現,供讀者學習探討。

新政調研錄(一)

龍頭企業堅定擴產,

硅料、硅片已有大規模產能退出

1.定擴產

無論是隆基還是通威大全,反復確認后他們的擴產步伐完全沒有放慢。這也印證了蘇旺興老師之前的判斷:行業周期到來后企業不會放慢擴產步伐,反而會以搶占市場份額為目的。調研下來,企業不放棄擴產計劃的原因無外乎兩點:(1)新產能成本最左側,品質最右側,無懼行業周期,算賬下來即便在最糟糕的時候新產能依然可以保持略有盈利,所以堅定不移繼續擴產;(2)很多產能的投資進度已經非常深入,現在停止擴產將會使得前期投入白白浪費。通威包頭2.5萬噸硅料產能9月投產、樂山2.5萬噸硅料產能10月投產;通威電池產能10月投產一條線3.3GW、12月投產合肥通威投產一條電池線2.4GW;隆基保山產能三季度完全投產合計新增6GW;大全新能源3B的1.3萬噸硅料產能10月點火投產;中環股份的四期項目爐子也在7~8月大批量到位。由于大家產能已接近投產狀態,所以雖然5.31新政異常嚴厲,但行業龍頭公司沒有辦法在投資方面踩剎車。先前有傳言說新特能源3.6萬噸新產能投資按下暫停鍵,但根據我們調研所掌握的信息并非如此,開弓哪有回頭箭?

2. 硅料、硅片已有大規模產能退出,價格跌無可跌

在一個產業群里和大家交流有朋友戲謔:現在應該統計開工率而非停工率,把產業內還在產的公司統計一下,剩下的就都是停工的了。確實如此,目前硅料硅片在產產能少于停產產能,依舊保持正常生產的硅料企業兩只手就可以數的清楚。國內硅料至少有13家停產退出,硅料庫存周期毛估在1個月左右(因為從5.31后行業內就沒有像樣的硅料采購行為了)?,F在確定依舊保持生產的企業大致有新特能源(3.6萬噸)、大全新能源(2.2萬噸)、永祥股份(2萬噸)、內蒙古盾安(2萬噸)、洛陽中硅(1.8萬噸)、亞洲硅業(1.5萬噸)、江蘇中能自備電廠部分(4萬噸)。上述硅料產能合計17.1萬噸,月度硅料實際產出為17.1÷12=1.425萬噸。今年前五個月硅料月平均產出2.4萬噸,硅料產能在產率為1.425÷2.4=59.3%;國內硅料產能退出率為1-59.3%=40.6%。當前國內低品質硅料價格75元(觸碰到國內高成本企業的現金成本),高品質硅料價格95元(觸碰到韓國OCI的現金成本),考慮已經大批量退出的產能,我認為當前硅料價格已經見底。

多晶硅片的開工率更加慘不忍睹,由于多晶硅片企業眾多,難以一一跟蹤,所以我們以低品質硅料的出貨情況來判斷多晶硅片行業的整體開工率,據此判斷多晶硅片目前全行業的整體開工率約為30%的水平,低品質硅料出貨很不順暢,部分朋友向我反饋,小的硅料廠停產關門前致密料的甩貨價格低至65元(公司名字不便透露),多晶硅片會使用到的碎片料、鍋底料、便皮料的價格更是來到了40元(含稅)的水平。

由于硅料和多晶硅片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產能退出,所以雖然今年三季度需求不佳,但有效供給更少,所以我大膽判斷,當前硅料、硅片價格已經見底。而且由于根據成本計算的公式,2.2元的多晶硅片依舊是虧現金的價格,待到庫存拋售完畢后,多晶硅片的價格還會有所回升,預期三季度多晶硅片的價格會來到2.4~2.6元之間。

新政調研錄(二):

1.7元組件確實存在并且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單多晶硅片合理價差0.8元,有媒體說再降0.6元無合理根據

3. 1.7元每瓦的組件確實存在并且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近日有媒體寫文章說1.7元的組件不可信,并且給這樣的組件貼上了劣質、偽劣、無質保等標簽。這樣的文章會使得那些手握優質庫存又著急出貨的朋友欲哭無淚啊。

前面我的文章《忍辱負重的光伏人》分析過:531政策的突發性使得行業內眾多企業的庫存管理失效,本來手握大量待交付訂單的企業卻紛紛接到電話說要訂單退訂,致使行業內組件環節的庫存毛估估高達10GW(這是根據EVA出貨數據和終端出貨數據對比得到的結論),突然而至的寒冬又迫使大家緊急儲備現金著急拋售手中組件庫存,所以這一輪行業調整是以價格斷崖式下滑,一步到底的方式出現的。這是出現1.7元多晶組件的原因之一,所以1.7的組件不一定是劣質,而是行業內的辛酸可憐人在割肉大拋售啊。所以當你遇到有人向你兜售1.7元的組件時,您要做的可能不是滿腹狐疑地猜測各種問題;而是懷有感激甚至略有心疼對方地買下它。

出現1.7元的組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從今年開始多晶組件的功率檔從去年的270提升到現在的275,很多電站設計均是按照275的組件規格,對應電池功率是18.6%。所以18.6%的電池效率是很多電池產能的一道坎,效率高于18.6%就可以賣到正常價格,但是當效率低于18.6%(例如18.55%的電池效率)就非常尷尬了,雖然只是效率略低,封裝后的實際功率甚至可以做到274瓦的水平,但是根據規則274瓦的組件只能標定為270組件,不符合諸多電站業主的設計要求。結果就是這樣的組件沒人要,甚至只能按照B級電池片出售,價格僅為正常電池的8折。由于行業內大量的多晶電池產能無法做到18.6%以上水準,部分垂直整合廠商甚至停掉自己的產能轉而購買通威的電池片。而即便通威這樣優秀的公司也不能做到100%達到18.6%以上的效率,這就使得市場中必然存在著一些原本是A級電池片的產品按照B級賣。

我了解到效率<18.6%電池片市場售價為0.8元/瓦,考慮0.9元的含稅封裝成本以后,對應組件售價恰好為1.7元。這是市場中存在1.7元組件的另一方面原因。而實質上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這樣的組件雖然標定為270瓦,但是實際功率可能和A級別組件僅相差2~3瓦組件。這樣的產品不是劣質品,是特殊市場環境下的高性價比產品,接下來一段時間國內許多分布式電站要脫離補貼,真正迎來平價化時代,1.7元的組件反倒是實現平價化的利器。

當然我不敢完全否認部分人超低價拋售劣質品,這一段的分析是想告訴產業內的朋友:1.7元組件確實存在而且不完全是劣質品。在細心甄別、確保品質的基礎上,這樣底價的產品出現可能會幫助國內電站提前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

4. 單多晶硅片合理價格差0.8元,媒體說單晶硅片再降0.6無合理性根據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硅料和多晶硅片的供求問題,得出結論:硅料價格已經見底,多晶硅片價格低于現金成本,三季度多晶硅片價格會有所回升。我們取多晶硅片2.5元的三季度價格中樞(此為我的預判假設,我認為三季度多晶硅片價格會恢復到2.5元的水平),加上0.8元的合理價格差,對應的單晶硅片價格2.5+0.8=3.3元;當前隆基股份報價3.35元,中環股份報價3.32元,考慮大企業采購時會有1~3分錢的商務折讓,實際成交價格確實已經到了3.3元的位置。

那么目前單多晶硅片0.8元的合理價格差是如何計算到的呢?本文首次披露合理價格差計算背后的邏輯:當前普通多晶A級組件價格2元,功率275瓦;普通單晶組件價格2.07元,功率285瓦(兩者可以保持1毛的價格差是因為更高功率的單晶組件可攤低電站建設的面積相關成本),那么普通單晶組件的價值溢價為:

285×2.1-275×2=48.5元;

由于普通單多晶組件后端電池成本和封裝成本一致,這部分價值均有硅片品質帶來,一片組件硅片數量為60張,單張硅片帶來的價值溢價為:

48.5÷60=0.8

就是說對于普通單多晶組件,單晶硅片賣貴0.8元是合理的。

上面對比的是普通單多晶電池,但是當我們疊加perc、se激光、半片、反光貼條等一系列新技術以后情況就會發生變化,單晶組件疊加上述新技術以后年底功率可以從285瓦提升至320瓦;多晶組件同樣也可以疊加上述技術,但是效果略差,完全疊加上述技術以后年底功率從275瓦提升至300瓦。普通組件時代兩者功率差285-275=10瓦;但是一系列新技術疊加以后兩者功率差為320-300=20瓦,功率差明顯拉大。在功率差明顯拉大以后對應到硅片的合理價格差也將會明顯拉大。根據王淑娟老師先前的測算,功率每高1瓦,帶來的組件價值為1分。所以如果300瓦的perc多晶半片組件售價為2元/W;那么320瓦的perc單晶半片組件售價為2.2元/W是合理的;此時由硅片品質帶來的價值溢價為:

320×2.2-300×2=104元

每片組件對應60張硅片,則每張硅片的溢價為:

104÷60=1.733元

就是說當疊加了一系列新技術以后,單晶硅片賣貴1.733元是合理的。結論已經再清晰不過了,不斷涌現的新的光伏電池技術和組件技術,正在把多晶硅片逼向徹底的絕境。站在今年這個時間點:單晶硅片受制于高品質硅料供應不足和高品質電池產能不足,今年單晶市場占有率預計為剛突破50%;而到了2020年,伴隨著國內一大批高品質硅料產能的投產和perc技術成為標配,單晶組件市場占有率會達到80%,從而成為絕對主流。多晶硅片則會憑借超低價的硅料占領20%的低端市場和非標市場。未來單晶硅片的市場占有率取決于高品質硅料的供應比率。當然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上面的計算只能測得一個均衡,是長期單多晶硅片合理價格差的水平,實際發展中要受到各種因素的擾動。在2018三季度,單晶硅片受到的挑戰明顯大于多晶硅片,主要是因為:

1)前期多晶硅片價格廝殺慘烈,單晶硅片價格則高高在上反應滯后,致使很多訂單轉移,轉向多晶;

2)單晶路線國內市場份額高,而5.31新政使得國內市場斷崖下滑,海外單晶接受度正在提高但仍需時間;

3)從競爭結構上講,海外渠道布局完善的傳統主流大廠都以多晶產能為主,單晶缺乏海外推廣勢力;

4)從海外光伏項目屬性上講,海外項目建設周期長,一般需要兩年,現在發貨的訂單往往是去年設計好的電站。就算此時單晶降價至極其突出的性價比,海外電站從現在開始改變設計選用單晶,但實際對單晶形成大規模有效需求也要等到2019年下半年了。

從去年開始,我扛起了單晶更好的大旗并努力把他們的對比講清楚,但總有些朋友認為我是某公司的托。我承認我是單晶的鼓手,但不能容忍別人污蔑我為利益的鼓手。股票投資決策是一個很復雜的工作,技術路線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我們更主要考慮公司的估值水平和未來盈利成長能力。也希望朋友們分清楚二者的關系,我再次重申:單晶硅片好是一個客觀事實,但他并不等于我在推薦某些公司,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光伏新政調研錄(三):

部分龍頭公司生存困難,

海外需求增長迅猛但短期難以彌補需求真空

5.海外需求增長迅猛,但短期難以彌補國內需求真空

根據5月份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我們得知,5月光伏組件出口數量同比增長59%,由于單價的下滑,出口金額同比增長為31%。增速呈現不斷加速的態勢,證明伴隨著光伏產品的單價不斷下滑,海外需求不斷崛起。

出口結構上看,前五月份日本、印度等主流市場竟然是衰退的,之所以出現同比增長的核心原因在于中東、南美、澳大利亞等市場的眾多國家大幅增長。在全世界主流市場衰退的同時取得這樣的出口成績實屬不易,也側面應證光伏發電正在成為全世界最為廉價的能源,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7月2日和昱輝陽光李仙壽先生交流,他說在印度地區,光伏電的報價已經來到了2美分(這還是5.31之前的報價,現在如果有新的報價出來估計會更低),而印度當地煤電電價卻高達7~8美分。即便不考慮環境貢獻,光伏電的性價比在印度地區也已經遠超煤電。這樣的信息再一次印證之前的判斷:2019年下半年新的需求強周期將開啟的核心邏輯。

獲得出口數據時恰好在四川通威做市場研究的朋友交流,我立刻和他們對5月份出口數據進行了一次觀點碰撞。他們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我認為也值得借鑒思考,特記錄下來:通威投資發展部(是一個市場研究的部門,相當于通威公司內部自己的智庫部門)的朋友認為:不宜對出口數據太樂觀,核心原因在于2017年5月份國內正在瘋狂的搶630裝機,訂單都優先滿足國內需求,所以去年同期的出口需求是被不正常壓制的。不能以5月高的出口數據判斷全年。起碼要把前五個月的平均增速拉出來看,前五個月組件出口的平均增速為33%,這樣的數據顯然不如5月份的數據亮眼。?

展望今年下半年,這位業內朋友認為出口增速維持在30%的水平就不錯了,核心原因是:

1.2017年下半年有美國需求的支撐,而今年因為201雙反美國需求不再;

2.2017年下半年沒有需求壓制的情況,去年同期基數較高,所以即便今年總量很高,但增速依然會下來。

3.5.31新政以后光伏產品價格雖然暴跌會引發新的需求,但是海外項目的開發周期很長,一般都是2年左右,這樣一來起碼最近三個季度還看不到更低產品價格下引發的強烈需求增長。?

對于這些觀點,我表示認可。并結合分析2019年上半年的需求狀況:

2018年上半年中國裝機量可能超過20GW,如果國家沿著既有政策路徑不放松的話,那么2019年預計全年需求也僅為25GW,所以明年上半年國內需求很可能繼續明顯下滑,雪上加霜的是,目前國內約有20GW已經備案但并未完工的分布式項目,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建設進度過半很難再停下來,對北控清潔能源的調研了解下來我判斷認為他們會繼續完成這部分半截項目以等待明年分配的指標,這樣一來,明年年初10GW分布式指標一下發就被已經建成的項目消化殆盡了,所以真正的行業需求寒冬還不是現在,而是2019年上半年,彼時海外需求即便按照30%的增速依舊無法彌補國內需求的真空,所以真正的行業周期性低點可能發生在2019年上半年。?

6.部分龍頭公司生存困難

最近的調研讓我感受到一些龍頭公司的生存困境,生意做得很大,但是自己的日子過得遠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好。光伏行業發展瞬息萬變,結束革新迭代迅速,生產設備經常革新。設備降價的速度遠高于會計折舊的速度,導致一些龍頭公司的賬面上經常躺著一些無效資產。這些龍頭公司面臨困境的原因無外乎:

1、主營業務面臨坍縮式下滑,某A公司,預估今年出貨量下滑35%的同時產品單價下滑30%(多晶組件年初2.7元,現在1.95元),那么對應地營業收入下滑到只有全年的0.65×0.7=45%。營業收入只有去年的小一半,但是各項費用卻很難壓縮。主營業務的坍縮給公司的經營管理帶來了極大地挑戰。

2、過度舉債擴張;某A公司,負債率75%,這主要是歷史上不斷的擴張過程中累積的負債。由于業務做得較大,存貨+應收賬款的總額比凈資產的總額還要多。面對如此臃腫的資產負債表,只要資產價格稍稍變動,就會使得元氣大傷。

3、生產設備老舊面臨淘汰,某A公司,早些年為了拼搶市場占有率投入重金擴充產能,然而時過境遷,新設備技術、工藝進步迅速,不僅價格更低,而且能耗、人耗也更低。最近調研驚聞:現在一條全新perc電池產線設備環節的投入僅需2.5億元,這對于早些年動輒10億投資電池產線的公司而言無異于是噩耗。更要命的是這些老舊設備的殘值甚至高于新設備的價格。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4、賬簿上躺著無效資產,某A公司,2013~2015年間投入重金建設了3GW的多晶硅片鑄錠和切片產能,然而現在多晶硅片產能過剩嚴重,全行業開工率僅為30%,硅片價格低于部分企業現金成本,外購硅片成本甚至低于自產;多晶鑄錠產能已經實質上淪為無效資產,但是在賬簿上,那還是真金白眼。這里我就想插一句題外話了,光伏行業在設備環節使用10年直線折舊法是不符合客觀發展情況的,更合適的辦法應當是使用:“五年加速折舊法”。

不要以為A公司是我腦海中臆想的虛幻,而是現實生活中一些公司甚至是龍頭公司生存困境的縮影。任何一輪產業周期都會有公司破產的,沒有行業洗牌的周期都不好意思被叫做周期。2018年是光伏行業的成人洗禮,既然是洗禮就必然會令人刻骨銘心一些。

光伏新政調研錄(四):

龍頭公司破產將引發系統性危機,

高品質硅料供給結構性不足

7.高品質硅料供應不足,硅料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

伴隨著隆基、中環單晶硅片勢力的崛起,單晶硅片的占比提升,硅料品質的問題近期變得愈加突出。高品質單晶硅料價格維持在95元一線的位置很難再降低;而低品質的硅料價格已經低至75元/kg,兩者的價格差拉大到了20元的水平。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

1、海外一直以來是供應高品質硅料的主力軍,韓國OCI和德國瓦克每年要向國內供應10萬噸的高品質硅料。國內可以供應高品質硅料的企業只有4家,合計供應能力僅為7萬噸??紤]了關稅、雙反稅和增值稅以后,95元就是韓國OCI的現金成本的位置,所以對于高品質硅料95元就是底部,因為一旦低于此價格,就會有高達10萬噸的高品質的產能退出。

? ? ? ?2、年底國內單晶硅片產能會達到75GW,按照3GW硅片產能需要1萬噸的硅料計算,年底國內對高品質硅料的產能需求量高達25萬噸,未來一段時間兩者的供求矛盾依舊會非常突出。即便考慮到國內即將釋放的高達15萬噸的硅料產能(高品質的占比可以做到70%,所以對應高品質的產量為15*0.7=10.5萬噸),也僅是剛夠替代海外硅料產能。要想妄求高品質硅料價格跌倒95元以下,有效產能還是不足。

? ? ? ?所以結論就是:

由于大量的海外高成本硅料產能存在,未來一段時間高品質硅料價格很難低于95元。不同品質的硅料價格差拉大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對隆基、中環等單晶硅片企業帶來不小的、持續的挑戰。在95元硅料成本、3.3元硅片售價的假設下,隆基股份的毛利率已經低至11.7%,再扣除三項費用等支出,可以說隆基股份當前的硅片業務也處在了不賺錢甚至略有虧損的境地。?

8.龍頭公司的破產將會引發行業的系統性危機

最近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部分光伏龍頭企業的摘取收益率飆升,部分公司債券收益率來到了20%+的高水平,說明投資人在光伏板塊公司債務違約的問題。而且投資人的擔憂不無道理,調研錄第三篇我們就有以A公司為例分析當前部分光伏公司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困境背后的原因。

一邊是即將到期的巨額債務,另一邊是不斷失血的主營業務,還有一邊是被淘汰的設備和產能。前文提到過,光伏行業周期中,總會有一些曾經的龍頭公司倒下,而行業龍頭公司的倒下會把風險擴散出來引發光伏業的系統性危機,危機擴散的路徑大致為:

1)那些大量債務到期,沒有現金流入能力的公司率先爆發債務危機,出現給付困難的現象。

2)作為行業大型公司的債務危機會迅速把風險向與自己有合作關系的上下游企業擴散(類似于當年無錫尚德破產,給供應鏈相關企業留下了一屁股的壞賬)

3)龍頭公司對銀行貸款出現違約并且抬高銀行業對光伏業貸款的整體壞賬率,致使銀行對光伏制造業不分青紅皂白地全面收緊貸款額度。就是說:部分公司的債務危機會導致其他企業也會出現融資困難的現象。由于銀行貸款計劃是年初制定的,一旦收緊貸款額度,信心恢復需要較長時間。

4)光伏制造業企業拋售電站自產;遭遇債務危機時,債權人會想到拋售電站獲得現金流以償還債務,當被迫出售電站時,又恰逢行業情緒的低谷,所以電站出售價格勢必不理想,電站自產多屬于高負債自產(電站自產負債率動輒80%)同時國內約三分之二的光伏電站補貼并沒有到位(現金流不理想),在拋售電站時只要打八折,凈資產就會被歸零。行業內持有大量光伏電站的制造業企業不在少數。電站資產打折出售會使得電站擁有方嚴重受傷。

新政調研錄(五):

2018中國裝機量會接近40GW,

全球光伏裝機歷史上首次下滑

9.光伏玻璃跌至22元,背板EVA價格維持不變

由于從3月份開始,光伏玻璃的重要原材料純堿的價格和重油的價格一直在上漲(從3月的1698元上漲到2046元),而光伏玻璃的價格則從2月份的高點的31元/㎡下滑到了現在的22元/㎡,兩端擠壓的過程中,光伏玻璃的行業毛利率大幅下滑。這個過程中以信義光能為代表的一線廠商的毛利潤受到了挑戰,信義光能的毛利率從三月份的38.5%下滑到了現在的12.1%(依據成本模型的推算數據,不保證準確)。

與此同時,光伏背板的價格從年初到現在基本維持不變,這并非因為這一產業環節供給格局好,定價能力強,而是因為原油價格上漲,產品價格受到了成本端的支撐。而就相關公司而言,利潤則同樣也是受損不少。

在光伏玻璃價格大幅下滑的同時光伏背板價格基本維持不變,先前掣肘雙面/雙玻組件大規模普及的成本端因素發生了較大變化,如果這樣的價格持續下去,會加速雙玻、雙面組件的普及。而高效電池的普及也會加速雙面電池技術的普及(Perc電池的激光開槽技術使得其更適合于雙面發電)。對于光伏玻璃行業而言,由于供給格局清晰(這一輪周期結束后兩家龍頭公司的市場占有率會進一步提升到60%+),進入壁壘高,且得益于雙玻和雙面的普及,未來行業需求增速有快于行業平均增速的可能性。仍然是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研究的光伏子領域。站在周期視角:光伏玻璃這個產業環節,2019~2020年間存在價量同升的行業機會。

10.2018年中國光伏裝機量會接近40GW,全球光伏裝機量歷史上首次下滑

前五個月中國光伏裝機量15.18GW,比去年同期多安裝3.49GW,同比增加29.9%,這也應證了前五個月強勁的EVA數據,由于6月份還有集中式電站的630搶裝項目,以及一時難以停下來的分布式項目裝機慣性,預計6月的裝機量介于8~10GW之間,這樣一來,中國市場上半年的光伏裝機量會來到23GW+ 的水平,將會再度超出管理層的預期,考慮到目前光伏補貼強度過高,超預期的裝機量會再次挑戰管理層容忍的極限。

上述表格是對2018年全國光伏裝機量的預測,接下來我們逐條分析。

序號1:既成事實,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18年前五個月裝機量達到15.18GW,比去年同期多投產3.49GW,當然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1~2月統計信息滯后引起的。

序號2:由于去年有指標的地面電站繼續執行先前的630政策而不受531影響,這部分預估未并網容量6吉瓦左右,再加上很多已經接近完工的工商業屋頂分布式項目陸續并網,預計6月的安裝量還會處于較高的水平,毛估估會達到8GW。

序號3:領跑者上半年幾無并網,并網時間點主要會集中在下半年。領跑者指標管理清晰,數量明確,下半年會新增5GW的光伏裝機。

序號4:國家在2018年4月份才下發4.2GW的扶貧項目指標。考慮到扶貧項目補貼不下調,所以我預判大部分扶貧項目不會著急搶在上半年安裝,而會等待下半年更便宜的組件價格,結論就是扶貧項目大部分并未并網,下半年至少會有3.8GW的扶貧裝機。

序號5:全國有上海、北京、重慶等七個地區不限項目指標,而且還有一些特高壓電網配套項目,這些項目總量預估接近2GW。

序號6:國家在考慮給戶用分布式下發額外1GW的指標,主要目的是讓國內千百萬的分布式經銷商有活干、有飯吃。讓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分布式渠道能存活下去。但我認為對于幾十萬的從業人員,這點指標杯水車薪。

序號7:統計下來,目前全國有超過20GW已經備案但是并未并網裝機的分布式項目。而這其中有相當的部分已經開工建設,甚至部分項目工程進度已經接近完工的水平。我了解下來,部分企業會選擇繼續把手中的項目干完,以等待明年的分布式指標。此部分保守估計會多達5GW,不排除更多的可能性。(此處要特意提示產業風險:由于今年已經備案的部分分布式電站會繼續完成安裝,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明年下發的分布式指標會在今年被用掉,結論是:中國市場下半年還有很多需求,而到2019年上半年看不到需求在何方,了解到很多企業對未來需求抱有樂觀態度,對庫存有較高容忍度,我認為此時樂觀是危險的,真正的需求真空期還沒有到來)

把上面的項目加總,今年國內的裝機量會達到39.98GW的水平,超出大家預期。

本節的最后我發一個小牢騷:今天看到海外某知名機構預測中國今年裝機量28GW,這是一個明顯缺乏合理依據的不走心的判斷。從年初各家高呼的50GW+,到現在各家驚恐的30GW-,隨意修改預判的背后是缺乏對行業沉下心的思考。

總結

1. 由于我國5.31新政策極其嚴厲,且中國在5.31之前的需求占比高達60%,致使光伏行業出現了一輪類似于2012年德國補貼退出所引發的產業周期。復盤德國的當時周期演化的過程,這一輪周期將要持續的時間將會比那些樂觀派要長,從行業整體角度看,并未出現介入的信號點。

2. 在需求持續低迷的同時新產能的擴張步伐卻并未停止,這也符合產能周期演化的特點,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很多產能在周期到來之前已經有較大投入,許多產能工程建設進度已經過半,且新產能為成本最左側的優質產能,相關公司從追求利潤變為追求市場份額,新產能無法停止擴張會使得這一輪產業周期真正的低點出現在2019年上半年。

3. 海外需求雖然增速迅猛,但還不足以彌補國內需求真空。從前五個月的出口數據來看同比增長30%,而且分析出口結構,我們發現第三世界的非傳統主流市場增長迅猛,光伏組件的全球需求分布更加均衡,伴隨著光伏產品價格大幅度下滑我們在可見的一段時間內出口量還繼續有望保持高速增長。但國內需求占比過高,要想短期內通過海外市場彌補國內需求真空,需要出口保持100%以上的增速,短期內看這很顯然是不現實的。

4.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長遠看,這一輪產業周期后全球需求分布更加均衡,光伏行業不再會因為單一市場補貼退出而再出現劇烈波動;產業上游的集中度也會進一步提升,國內大部分硅料廠均會破產,通威股份、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三家硅料廠將會占據全世界70%的市場份額;硅片環節也將會出現隆基股份、中環股份雙寡頭壟斷的格局。競爭對手數量大幅減少,剩下的公司體格更加健碩。光伏產品也已經便宜到了足夠平價的水平,全世界大部分市場都將脫離補貼,不在依靠補貼的光伏產業的發展將會更加穩定。去年我就寫文章說2018年將會是光伏行業最后一次的成人禮,現在看這樣的核心邏輯變得更加清晰明了。

5. 行業周期底部依舊有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國內的高品質硅料產能同時受益于海外高成本產能的退出和國內低品質產能的退出。即便硅料環節擴產迅猛,高品質硅料依舊是供不應求的,而且硅料生產的學習曲線特別長,東方希望的案例說明行業進入壁壘極高,是要重點關注的投資機會。

6. 成人禮后將會崛起真正的行業巨頭,包括硅料環節的三巨頭(新特、大全、通威),硅片環節的兩巨頭(隆基、中環),光伏玻璃的兩巨頭(信義、福萊特)。在周期底部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上述企業的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