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此次春節回鄉發現,戶用光伏已經悄悄地進入了記者的家鄉——位于太行山腳下的村莊。從2017年3月至今已經有四戶人家,在自家屋頂上建起光伏電站。這或許意味著從南到北戶用光伏發電站正在農村迅速鋪開。
記者所在村所屬的縣位于保定市南部、太行山東麓,“六山一水三分田”,總人口62萬,總面積1084平方公里,屬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村里第一個建屋頂戶用光伏電站的是記者的小學同學崔濤(化名)。初中畢業的他此前對光伏電站并無多少了解,但2014年建成的山地光伏發電項目,慢慢地啟蒙了他。

戶用光伏“星星之火”點亮太行山村落
崔濤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聽一位戶用光伏經銷商講解,覺得戶用光伏投資不錯,就成了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崔濤所在村已有的四個戶用光伏用戶里面,崔濤吃了點小虧,交了點學費。在2017年3月,他花了9萬元建了一座10千瓦的屋頂光伏電站,系統和安裝綜合平均成本價格略高出市場平均水平。而村里第四個戶用光伏電站的用戶,記者的鄰居孫瑞(化名)家的戶用光伏電站綜合成本就便宜很多。

記者簡單測算了一座戶用光伏電站的投資收益狀況。以2018年建成的一座10千瓦的光伏電站為例,系統和安裝綜合成本大約7萬,平均每年發電13000度。在全額上網賣給國家電網的模式下,當地標桿上網電價加上河北省的地方補貼為0.95元,年收入大約為12000元。這意味著6年左右足以收回成本,在電站20年的生命周期里,年化收益率大約在10%左右。

有了崔濤的先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深入了解戶用光伏系統。在崔濤的示范和刺激下,另外三家也陸陸續續建立了屋頂光伏電站,且已經并網發電。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