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多年的單多晶之爭,在2017年終于要進入決出勝負的“拐點時刻”。
11月6日晚,A股上市企業通威股份(600438.SH)發布公告稱,將分別與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簽署《投資協議書》,在兩地各投資建設年產10GW,合計20GW的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
通威擲下重金加碼單晶,給本已降下溫去的單多晶之爭添上一把柴火,也給雙方陣營的實力對比中添上了一個重要砝碼。
通威也并非個例。市場上的主流企業早已經集體行動,單晶成為了一致選擇。預計2017年底,國內單晶硅片產能將會相比2016年17GW的產能翻一番還多:大型主流光伏企業單晶產能將迅速釋放,如隆基股份15GW,中環股份12GW,東方希望在新疆的8GW,保利協鑫在寧夏的1GW,晶澳在內蒙古的3GW,晶科在新疆的3GW。
而在市場應用中,單晶的市場份額也在持續提升中。在國內市場占比中,2014年單晶份額5%左右,2015年上升到15%,2016年達到到27%,2017年上半年進一步增長至36%,預計全年,超過40%基本已成定局。隨著大量單晶產能的進一步釋放,單晶占據半壁江山也將指日可待。
類目 | 2015 | 2016 | 2017上半年 |
新增裝機 | 15.13 | 34.54 | 24.4 |
國內單晶市場占有率 | 15% | 26.4% | 36% |
在光伏“領跑者”基地這個競技場上,單晶更是顯示出了無可比擬的優勢,單晶產品得到了一致熱捧。
在第二批領跑者中,單晶采購占比進一步加大。據統計,國電投、特變電工、中節能、中廣核等在20個中標項目在全部采用了單晶組件。在第二批領跑者共計5.5GW項目中,單晶占比達到63.85%。
單晶組件的勢如破竹般的成功“逆襲”,與兩大因素密不可分:
憑借快速拉晶、金剛線切片、薄片化等技術升級的批量導入,單晶成本快速降低。根據行業公開數據,2015年初,單晶要比多晶貴30%左右;2016年上半年,單多晶硅片價差縮小到0.6元/片,單多晶組件價差0.1元/W左右。如今,每瓦單多晶硅片、電池同價了。
業界分析認為,后續隨著單晶硅片生產中薄片、細線化的持續進步、以及PERC等高效電池技術的逐漸普及(對單晶的提效高于多晶),單晶組件的降本速度將持續快于多晶、并將很快實現全面低于多晶的每瓦成本。到那時,多晶還有還手之力么?
功率進一步提升

同時,在PERC電池的初始衰減問題上,單晶已完全解決并量產應用,單晶PERC企業可承諾首年不高于2%的衰減率。目前,主流企業都在加快PERC產能的建設,預計2017年底PERC產能將達到29GW。隨著PERC產品在未來的規模化量產和應用,將進一步加大單晶路線的競爭優勢。
正是在上述兩點上的壓倒性優勢,“單晶替代多晶”的趨勢正在加快。在這一趨勢下,國內電站業主的組件采購傾向正快速向單晶傾斜。在一些主流電站投資者采購單晶的占比中,今年上半年已經超過了50%。
2017年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單多晶的路線對決也已經邁過“拐點時刻”,剩下的只是在何時來宣判結局而已。
隨著單晶占據主流,2018年的市場將會充滿懸念:行業大洗牌會不會上演?誰將在這場洗牌中被歷史淘汰?布局決定結局,思路決定出路,懸念或許很快就將揭曉。